10月27-29日,由复旦大学发展研究院主办,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承办的2023上海论坛——“环境、脑与心理健康”高端圆桌论坛在上海浦东举行。
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校长金力,英国皇家学会、英国心理学会、英国药理学学会、英国医学科学院四院院士trevor robbins,德国科学院院士andreas heinz,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香港大学副校长宫鹏等,以及来自中国、英国、德国、挪威、美国和澳大利亚的23位全球领域顶尖专家分享科技前沿报告,300余位观众参会。
istbi
金力校长致开幕辞,他指出2023年上海论坛隆重开幕,以“包容性全球化:亚洲的新责任”为主题,开展跨学科、跨领域对话,探索和挖掘新问题、新视角、新路径。分论坛着眼于“环境、脑与心理健康”全球重大议题,关注环境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同时探索改善精神和心理健康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这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领域,需要跨越不同学科和国界的壁垒,进行深入而全面的研究。复旦大学在脑科学、计算生物学、环境科学等领域都有深厚的学科基础和研究实力。近年来,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作为上海首个获批的国际合作类“科创中国”复旦类脑智能创新基地,建立了开放包容的国际科技合作创新生态系统,初步构建了中国-欧洲-澳洲多边脑科学研究协同网络。期待通过与会专家的深入探讨和持续合作,为全球精神健康事业的推动做出积极贡献,同时进一步搭建全球脑与类脑研究合作平台,共同推动科技创新和人类福祉。
金力校长为andreas heinz教授颁发“复旦学者”证书,并在会前与andreas教授亲切会面,就如何与德国研究机构建立长期深入合作,开展基于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推动精神疾病机制、精准干预与智能诊疗跨学科领域前沿研究进行会谈。
andreas heinz是德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德国科学与文学院院士,曾任德国⽣物精神病协会主席,欧洲精神病学协会主席团成员。2023年,受邀成为“复旦学者”。
istbi
本次圆桌论坛为期三天,包括四场专题报告,围绕面向由环境挑战引发的全球精神健康危机,聚焦改善精神和心理健康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探讨,以加速推动精神健康领域的国际科研与临床合作。
* 第一场
构建全球脑研究网络和协同大科学计划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教授、主任医师郁金泰:china healthy aging and dementia (head) study.
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研究员贾天野:zhangjiang international brain bank and its role in the environmental project.
德国科学院院士、德国夏洛蒂医学院精神病学与神经科学系主任、教授 andreas heinz: the new german centre for mental health: global perspectives.
iuf-莱布尼茨环境医学研究所“肺、脑和皮肤老化环境流行病学”项目负责人tamara schikowski:the german national cohort (gnc) - from environmental exposures to chronic diseases.
悉尼大学心理学系、大脑与心智中心教授sharon naismith发表演讲:the australian dementia network: clinical quality registry, health services and screening and trials.
* 第二场
脑建模、神经认知和临床转化
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大数据学院院长、特聘教授冯建峰:exploration at the whole brain scale with possible clinical applications.
英国皇家学会、英国心理学会、英国药理学学会、英国医学科学院四院院士,剑桥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技术研究院特聘教授trevor robbins:the neural basis of compulsive behaviour: implications for neuropsychiatry.
奥斯陆大学norment卓越中心主任、教授ole andreassen:shared genetic architecture across mental disorders and brain traits and potential clinical applications - a nordic perspective.
悉尼大学大脑与心智中心教授、儿童与青少年精神健康主席adam guastella:developing integrated and personalized approaches for neurodevelopment and the autism spectrum.
加州大学河滨分校教授胡小平:neuroimaging study of prenatal exposure to alcohol and cocaine.
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技术研究院特聘教授、剑桥大学精神科荣誉主任医师valerie voon:interventional psychiatry: the potential of neuromodulation for mental health.
悉尼大学医学院新南威尔士州脑组织资源中心主任、副教授greg sutherland:brain banking, alcohol and alzheimer’s disease.
悉尼大学心理学系、大脑与心智中心教授muireann irish:behavioural phenotyping of motivational disturbances in dementia.
悉尼大学玛蒂尔达中心副教授、老龄化与大脑健康研究项目负责人louise mewton:alcohol use and brain health across the lifespan: epidemiological evidence informing novel intervention strategies.
剑桥大学精神病学系主任、教授ed bullmore:immune mechanisms for mental health disorders.
* 第三场
“地平线欧洲”environmental合作项目-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启动仪式
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联合德国夏里特医学院,依托“地平线欧洲”environmental项目,牵头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会上,项目外方和中方负责人及团队骨干分别介绍了项目概况及合作研究进展。
本次论坛上举行了项目启动仪式,复旦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纵向研究处处长杨鹏致辞。
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青年副研究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中方项目负责人常晓:identification of epigenetic and brain mechanisms of environmental risk factors for mental disorders.
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特聘教授、群体神经科学中心主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外方项目负责人:gunter schumann:environmental - reducing the impact of major environmental challenges on mental health.
伦敦国王学院教授sylvane desrivieres发表演讲:large-scale multi-omics analyses in environmental and enigma cohorts to study environmental and developmental effects on mental health.
德国夏洛蒂医学院博士后elli polemiti:the environmental toolbox for cohort enrichment.
* 第四场
环境挑战与(脑)健康
香港大学副校长、教授宫鹏:linking urban environment to health: urban greenspace exposure and inequality assessment.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教授孟夏:climate change and mental health.
复旦大学大气与海洋科学系青年研究员袁嘉灿:contributions of urbanization and global warming to heat-related morbidity in the metropolitan area.
istbi
trevor robbins、gunter schumann主持了圆桌讨论。与会嘉宾就心理疾病的脑机制(如影像及遗传学相关证据、深部脑刺激干预等)、影响心理疾病的环境因素(如热浪、极端天气、绿植接触率等)、全球数据整合(例如数据协调策略、联邦分析方法)等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并就以项目合作为契机,以推动全球精神健康和人类福祉为共同目标,搭建更高效的国际沟通和合作桥梁达成了共识。
本次论坛受到上海市市级科技重大专项:脑与类脑智能基础转化应用研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变革性技术关键科学问题项目资助。